历史
慢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民国之纺织霸主 > 第四十九章 珍妮机挫折

第四十九章 珍妮机挫折(2/2)

机械设计功底,没法凭空设计出珍妮机。他便利用起自己另一项优势,那就是宝贵的记忆。

    珍妮机长什么模样,他以前在书本或是网络上多多少少都看过几眼,虽然以前没有细究过它的原理,但这不妨碍他凭着头脑中模糊的记忆将珍妮机的模样大致画出来。每天想一点,画一点,修改一点,然后再去推测它的工作原理,根据推测的原理继续修改继续完善。

    这是个很不错的法子,杨邵文觉得自己越来越接近最终的答案了。

    当他最后在修改多次的机器设计图上画上一条表示横条的直线时,珍妮机算是正式设计完成了。杨邵文能肯定,目前图纸上的这台机器就是珍妮纺纱机。因为它与杨邵文脑海中的珍妮机的模样非常吻合,而他也能依照图纸,分析出这台机器的工作原理。

    这种纺纱机是在一个框架的底部安上有若干绕满粗纱的线轴,框架上有若干个锭子。每一个线轴都用带子连在一个锭子上。在两个横条之间通过的锭子形成一根杆,杆在框架上前后滑动。纺纱工人把杆向后移动抽出粗纱,然后横条挤拢来把带子夹紧,同时杆向后移,转动轮子,轮子转动锭子。待绞合到一定程度时,杆又向前移动,同时锭子慢慢转动,把纱线绕上。此时,纺纱工人拉动控制杆,控制杆压下一根铁丝,铁丝将线推到能被锭子绕起来的位置。

    这就是珍妮纺纱机的原理,似乎这意味着大功告成了。可杨邵文悲哀的发现,这珍妮机的功能,是能将粗纱牵伸加捻纺成细纱。但他需要的并不是细纱!无论是原来的土纱还是公司目前引进的机纱,都是10—12支左右的粗纱。国内市场上最大宗的纺织商品是土布,土布需要的就是粗疏坚韧的粗纱,也只有这样的粗纱织成的土布才能厚实耐磨,才能赢得国内劳动人民的喜爱。珍妮纺纱机将粗纱纺成细纱,对目前的杨氏布业公司来说纯粹就是多此一举。

    这对杨邵文打击实在太大了!这不仅意味着以前花的那些心思全白费了,而且也让他在纱线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期望彻底泡汤。

    哎,原本就不应该对珍妮机寄予太大期望。要是珍妮机能纺土布用纱,人家八路军也不会到二十世纪三十四年代组织生产合作社时,还在用手摇纺车纺纱。

    杨邵文看着图纸呆呆愣神,有不甘,有懊恼,有自嘲。可不知怎么的,他觉得事情似乎还没完全绝望。珍妮机的过程是将粗纱纺成细纱,他如果需要粗纱,那就是将棉条牵伸加捻,最后卷绕成粗纱线轴的过程。原理上其实大同小异。当然,棉条毕竟不是粗纱,不能将珍妮机的纺纱过程简单照搬。但珍妮机的传动机以及工作机的原理部分,都有许多值得参考的地方。

    虽然还没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但杨邵文又一次燃起了希望,重新将自己埋于图纸设计当中。

    注:支是纱线的计量单位,分英制和公制,这里指的是英支。英制支数(定重制)是指单位重量(1磅=453.6克)的纤维或者纱线在公定回潮率(英制)时的长度为840(码=0.9144米)的倍数。公制支数是指单位重量(每公斤)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长度为千米的倍数。在旧中国,特别是棉纺织企业,广泛使用的计量单位是英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