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慢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最风流 > 244 故交远从襄阳来(四)

244 故交远从襄阳来(四)(1/2)

    闻得许褚进来禀报,说是一人自称名叫蔡瑁,投刺谒见,荀贞正在吃饭,闻之大喜,丢下筷著,便出外迎之。却是荀贞刚下值回来,饭不过才吃了几口而已。

    到了宅院门口见,外头站着一人。

    这时虽已入夜,门口挂有灯笼,借助灯笼之光,能够看清此人相貌身材。

    见这人年三四十岁,身形不算高,然颇健硕,腰带数围,蓄着一部浓髯,正按剑而立,可不就是蔡瑁。荀贞大笑,边往前走,边伸出手臂,说道:“德珪!前闻昆阳传讯,说你入境,我就在想,你哪天能到许县?这才两天你就到了,何其速也。”

    “德珪”是蔡瑁的字。

    蔡瑁下揖行礼,说道:“荀公!一别多年,这几年里,只不断地听说公种种的英雄事迹,然而却是未曾有幸,得再见明公玉颜,因此入到颍川郡后,瑁便急不可耐,一路催促随从,却还是直到今晚,才得以拜谒明公。公说瑁来的何其速也,瑁还嫌到的晚了。”

    荀贞已下台阶,到了其前,拉住他的手,笑道:“你要说晚,还真是来得晚了。圣上移驾幸许,尚未到颍川,且在途中时,就早早地给刘荆州下诏,却怎么你今日才到?”

    大热的天,蔡瑁赶了一天的路,一整天都没洗手,手心不仅黏得很,而且用力一握,稍加摩擦,还感觉到握出了些湿灰来,但荀贞丁点无有嫌弃,反把蔡瑁的手握得更紧,还晃了两晃。

    蔡瑁笑答道:“明公,圣上召刘荆州入朝觐见的令旨,确是先前已到襄阳,可是从襄阳到许县来,路程尽管不远,然这段路可着实难走,不预先做好准备,瑁若就贸然启程,一个不小心,若是半路被袁术抓去,别说再有幸得见明公玉颜,只怕与明公就要自此阴阳两隔矣。明公就再也见不着瑁,瑁也再见不着明公了。”

    荀贞哈哈大笑,退后半步,夜色下,就着灯笼透出的晕红烛光,细细打量蔡瑁。

    几年不见,蔡瑁颇有变化,比上次见他胖了,不仅大腹便便,腮帮子都吃的鼓了起来,乍眼一看,满脸横肉,并或是因有过掌兵之故,小有兵戈之气。如前所述,襄阳冠族,如今诸蔡最盛,蔡瑁的从母是南阳郡人故太尉张温之妻,其长姐是荆州的一流名士黄承彦之妻,其二姐现则将嫁给了刘表,是刘表的继室,蔡瑁出自这等豪族,本就有任侠豪气,而下形貌又有了这样的变化,观之看时,竟是没有半点士人、儒生的模样,反倒像个豪侠。

    打量完了,荀贞笑道:“德珪,多年未见,卿风采依然。”

    过去是朋友,与荀贞初识时,荀贞是亡命到荆州;现在则不同,尊卑有别,蔡瑁没有敢像荀贞打量自己那样随意地打量荀贞,但斜眼间却也注意到,比起往前,荀贞现在有了明显的变化。居移气,养移体,与蔡瑁别后的这些年,荀贞的地位渐高,现在又更已是贵为朝中实权第一人,不怒自威的气度慑人心神,却是形貌变化不大,而威严远非往日可比。

    蔡瑁答道:“不敢当明公谬赞,我有自知之明,这些年,别的变化没有……”说着,把手从荀贞手中抽出,拍了拍自己的肚子,笑道,“唯有这肚子是越吃越大。”再次向荀贞下揖,行了一礼,恭维地说道,“明公与往日相较,气度越发雍然。”

    只有蔡瑁一人在府外的里路上等待,没有其它人跟随。

    荀贞问道:“德珪,怎么只你一人,你的随从们呢?”

    蔡瑁答道:“都是些粗鄙的下人,怎么敢让他们来打扰明公?我叫他们投驿舍休息去了。”告了个罪,回到自己的坐骑旁边,从马鞍旁边摘下一个锦盒,重到荀贞近前,恭恭敬敬地把锦盒捧给荀贞,说道,“些微薄礼,是瑁的一片心意。”

    荀贞接住,打开来看。

    这锦盒不大,盒中的东西也不大,然而荧光剔透,却是宝气冲霄,原来是一对白色的玉璧。

    荀贞对玉不太懂,但仅从这对白玉璧的外观看之,就知必然价格昂贵。

    蔡瑁说道:“明公养尊处优,见多识广,见的稀罕物多了,寻常之物想定瞧不上眼,瑁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奉献给明公,南阳玉颇为知名,敢禀明公,此二玉璧即正是产自南阳独山,由上好的工匠雕做而成,敢献明公。”

    南阳独山所产之玉,有名海内,是后世有名的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又名独玉。本朝名臣南阳人张衡在《南都赋》中曾经夸赞此玉,形容其为:“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随珠夜光。”乃至有传言说,“完璧归赵”故事中的和氏璧,就是用独山玉制成的。

    独山玉有很多颜色,透水白最为珍贵。蔡瑁献给荀贞的这两块玉璧,便正是用独山玉中顶尖的精品透水白做为原料雕琢而成的,单只说价格昂贵还是小说了,这两块玉璧实是价值连城。

    荀贞说道:“如此厚礼,我怎敢受?”

    蔡瑁说道:“瑁尝闻明公州里先贤许慎曾云‘玉有五德’,又闻君子如玉,明公夙德润海内,正是如玉一样的君子啊!这两块玉璧正宜明公,除明公外,亦无人能够再配得上!”

    章、桓时期的汝南名士许慎在他所撰的《说文解字》中,说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