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慢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第一强兵 > 九七七章 江东之变

九七七章 江东之变(1/2)

    书有详细说明,来自合肥的第二封信只隔了两天半,就再次送入了洛阳城。

    显然,总管东南区域情报系统的庞统,对这件事同样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视。

    不奇怪,孙策有勇,周瑜有谋,本来就是一对很难对付的组合。当日若非孙权在张颌、庞统的压迫下岌岌可危,周瑜不得不留下来帮忙,孙策未必会在渡河之战中吃那么大的亏。

    如今,江东军虽惨败于中原,但辖下领地却没有被削弱太多,江夏、荆南、江东的统治没有被动摇,损失的主要是新得的淮南,基本上算是回到了原点。

    依照这段时间江东方面的备战状况来看,未来的南征之战,恐怕没有想象中那么轻而易举。在南方,青州军最强悍的骑兵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主要靠水军。青州水军虽强,可毕竟是远征,很难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孙策之死本来就是个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利好消息,如果庞统的推测属实,那就不是普通的利好了,可以说,江东的两大支柱会同时消失。

    在魏延、高顺、太史慈出兵增援西线之后的几个月里,王羽还是第一次召开军议。

    “士元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代王羽主持军议的仍然是诸葛亮。在天下形势渐趋明朗之后,贾诩开始有意识的放权,情报系统这边,他将更多的责任推给了庞统,军务方面,自然是诸葛亮。

    用他自己的话说,年轻人精力旺盛,又不怕累,自然要多承担些。以前是人力不足,形势也紧张,让小家伙们上手还有诸多不便,现在么,反正主公也说要摸着石头过河,那就让更有劲头的孩子们去摸呗,磕磕碰碰的,慢慢也就成为栋梁了。

    诸葛亮的确没有辜负贾诩的期望——如果真的有的话……

    总之,他的能力正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在这种相对隆重的场合做为主持,也不会招致什么人带有疑虑的目光了。

    “在中原大战后,江东内部便有了分歧,其中一派以张昭、张纮等徐淮名士为主,他们认为局势已不可为,应该早做打算,以江东之地为筹码,与君上讨价还价。这一派,可称之为主和派,影响力最为庞大……”

    诸葛亮稍一停顿,给听者留出思考的时间,然后继续道:“与之相应的,故讨虏孙将军则是持有完全相反的观点。出于野心也好,其他也罢,总之,他的气势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惨败而打消,依然有意与我军争雄。”

    在场所有人的神情都有些古怪。

    这种时候还有想法和主公争夺天下的人,真不知该如何形容。

    说他疯了吧?偏偏孙策的备战工作有条不紊,完全看不出歇斯底里,倒行逆施的味道。

    可说他一切正常也不对,连当年的项籍都不肯渡江卷土重来,不就是因为他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吗?以区区江东之地面对整个中原,想自保都很难,还想逆袭么?

    幕僚们倒是没有鄙夷的意思,毕竟自家的主公也是这种性格,当年他悍然向袁绍发起挑战的时候,很多人的观点不也和现在差不多吗?

    只能说,这么两个人生在同一时代,或许本身就是老天爷开的玩笑吧?也难怪孙策有死战之念了。

    “最后,还有以顾雍、阚泽等吴越名士为主的一派。他们既不赞同孙讨虏的激进,认为江东不具备那种力量,同时他们也不认为现在就放下武器是个好主意,他们的观点是,江东进取无望,自保有余……”

    诸葛亮向王羽望了一眼,观察了一下后者的神情变化,这才进一步解释道:“他们认为,如今的五路诸侯,以及未来要继续册封的诸侯迟早会成为麻烦,到得烽烟起时,江东就有争夺中原的机会了。”

    这番话引起了轻微的骚动,在空旷的大殿内,即使是耳语也会被放大很多倍。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理由,究其根本,还是江东世族不愿意放弃现有的地位和利益,认为我军强在骑战,凭借大江天险,严防死守,就有希望抵挡住我军的侵攻。”

    江东豪族在江东军中的地位很超然,随着江东军势力的扩大,各家的地盘和私兵力量也一直在快速增长。

    在孙策全取江东之时,江东的总军力便已经超过了五万,其后又夺取了江夏和长沙诸郡,以及淮南和豫南的部分地区,兵力早已翻了两三倍,可孙策能指挥自如的,却只有他带去渡河的那三万人马。

    就这三万人,还不全是他的嫡系,其中还包括了朱桓的五千私兵,以及陈武的三千老底子,真正完全属于孙策的班底,只有阵亡的韩当和两万两千人马而已。

    这不是特例,其他诸侯势力也多少会有这个问题。

    曹操的解决办法就是扩大亲族势力,逐渐以亲族来取代外系实力派,以巩固曹家独大的地位。

    孙策则是直来直去,直接以强力压服,除非所有士族一起联合起来,否则江东没人能和他正面叫板。历史上的孙权则是以权术,在外来派系和本土派系之间搞制衡。

    正因如此,在曹操势穷的时候,世族们的选择是各自回家,对王羽的新国策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而江东和益州,主流意见却是继续顽抗。

    熙熙往往,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