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慢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幻之盛唐 > 第九十五章

第九十五章(2/2)

稳守的,但又考虑必须有所作为以振天下人心。这才召唤了我来,原因是眼下就我与叛贼多有接战的经历,还算破过其精锐。

    倒是那位余中书的几位,大概唯一没有表态的。大有淡看堂下一片汹涌,稳坐吊鱼台的味道。心中有了些计较。

    清了清嗓,高声道“臣以为贼军战线拉的太长了”

    一时顿静的掷地有声,

    “哦”有些疲惫色的老皇帝没想我另有他说,一时目光灼灼盯的我有些心慌“且说来”

    我来前已经通过那些中使知道了些卯端,快速组织整理了些腹稿,才定神说:

    “臣只是以为,贼军号称二十万,一路战来不可能毫无损伤,臣在潼关几战未克,贼亦损重,因是疲敝,待修养。其裹胁军民虽众,但未必尽可用之,虽然外强,实已百弊,况且范阳致关中何止数千里,一气而下,人心多背,贼军之众,未必可分兵尽控之。再说河北尚有义师,安贼企敢尽出,累上所推,贼军兵势所盛者,不过关中,河北两地,其间空域广薄,尽皆要害……可以破袭战”

    我知道自己这说的有些勉强,但算是最好折中之策了。毕竟我算是唯一和叛军,而且是叛军的精锐接战过并取得的胜利的将领,不管他们怎么对我取得胜利的能力和手段有所疑义。这一点都无法否认的东西。

    “破袭战吗”老皇帝面色好了些,倒是来了些精神,“说来看看”

    我举了种种战术、要义,详解一番,以及一些战例比如当年八路军敌后游击抗战的拿手好戏和二战德国反袭美军的经典战例,拿了几样改头换面的说下来。。

    众人亦是 没有听过这中全新的战术理论体系。一时间左右侧目,倒没人出声质疑了。

    ……

    这期间的情形,不知怎么的,也辗转到了新君手中,倒看的若有所思,煞有其事的召人来计较的。

    “这其中,很有些道理啊,中释了这破袭之法中的破交、烧粮,打援、杀官、扰军、造谣之道。。”

    说话的那男子相貌骏朗,面上带些遇年纪风霜之色,眉宇间却有一股儒雅气息,放下手中抄本。

    一身白衫青璞的便装,在几位朱紫袍带中,极其显眼的异色,但看诸人的眼神,却未有任何轻视和不敬的,如果有人知道历史,就会对他的身份大吃一惊的,他就是人称七岁知书,为唐明皇召令供奉东宫的一代神童,历史辅佐过李唐四代皇帝,世称白衣卿相的李泌。

    他亦是太子幼年的密友,现为新君谋划计议参预军国,在新朝中很是有些分量,无宰相之名行有宰相之实的人物。

    有一出声附同的“如此甚好,取其轻惫,首尾不能相顾,而疲于奔命,敌不得安,其锐自泄”那人

    虎目精芒,气度沉凝,却是新近归来的安西节度副使李嗣业首出列高声赞同,眼中却多了些不同东西。身为武人,无论是保全实力,还是其他原因,他自然很快察觉到其中的利弊得失。

    “况且臣以为,以小部奇兵四出,截粮毁道,就算有所失,却也无关大体”,未论战先言败,却是李泌的稳健之言。

    肃宗不由看了这位密友一眼,若是常人言此丧师之说,怕是不治罪也要训斥的,偏偏是他还得认真采听的。不由叹了口气。

    有了这两位各自立场的中坚大员发话,奠定了基调,其他人多是赞同的,仅有的异议的也就是“不可轻言而战,需从长谋划计议”而已。

    “攻其必救,围点打援,积小胜为大利”,肃宗计较权衡利弊中,定下这论调,毕竟新朝根基尚薄的,附军不过数万,还分做多属的……

    至于那些相持和拉锯中,可能伤民过甚,百姓不堪的弊端,自然的忽略过去。发动全面游击战的条件倒是充足了,在他眼中沦陷敌境的百姓虽然其情可怜,但也不差这一着了。

    看到后面的文字,肃宗突然笑了笑。对李泌说“长源,竟有与汝所见略同的”,李泌眉头跳了跳。“也说是贼军战线过长,可牵走而分击之,致其奔走无暇”。“哦”其他俱是动容。

    仔细祥看了一番道“虽然言多粗简,但扼要明理,细处见之周全,其详实可用,更胜于我”

    又正色道,“恭喜圣上,此人可为大用,朝廷正是用人,陛下速招拜为大将”

    听到这里,“速招拜为大将”肃宗顿时再次苦笑出来“太上识人有明,早拔出来用了,现在就在蜀中经营,好在他也算是半个朕家的人了”

    于是,来自武关一只小小的蝴蝶,又开始轻轻煽动翅膀。

    武试的余波仍在继续,闹了一夜贼的军营,已经平静下来了。

    清风明月的人手布置,乘机而动的,也很有些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