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慢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世纪帝国 > 第一百零三章 1907年(上)

第一百零三章 1907年(上)(1/2)

    第一百零三章 1907年(上)

    1907年注定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年份。

    这一年,中德合资的汉高公司第一次用硼酸盐和硅酸盐制备了洗衣粉— 威白洗衣粉,并在中德两国广泛设厂开始生产。德国的拜耳,中国的联合化学,沪上家化,津门日化纷纷购买专利使用权,添加其他材料,开发生产自己品牌的洗衣粉。

    洗衣粉的上市极大促进了家用洗衣机的旺销。

    早在1900年,中国广州的蓝天实验室抢先注册了电动洗衣机的专利,并推出了第一台样机。但真正推出大批量生产的家用电动洗衣机已经是1906年。

    随着各国经济的进步,中产阶级家庭越来越多,家务电气化和自动化也逐步开始。

    物美价廉的洗衣粉大规模推向市场,配合电动洗衣机,开始启动了这一场家务劳动方面的革命浪潮。

    获得专利授权的各家中国家电企业各处奇招,开发出了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动洗衣机,并不约而同地搭配洗衣粉进行销售。借助出口协会体制和专利授权的约定,几家中国制造商没有盲目地进行价格战,而是按照产品分档,采取了相似的定价水平。

    接着是电动吸尘器的家用化。

    工业用真空吸尘器早在1896年就已经被中国方面的金木实验室注册了专利。这是一个庞然大物,由气泵,装尘钢罐和过滤器组成,以手推车推动,需要两个人共同操作。

    很快,获得授权的厂家推出了“洗尘服务”,即组织很多队伍推着吸尘器沿街叫喊,哪一家要吸尘的,由他们进去服务,一个人负责用气泵抽气,另一个人拿着长管子吸灰尘。

    随着电机的进步,吸尘器逐渐开始了小型化,现在已经可以由一个人操作了:尽管依然非常巨大。

    面对欧美市场的吸尘器借助一系列的措施总算勉强可以家用:至少可以适用于那些深宅大院的贵族和商人。

    家用吸尘器的推出受到了欢迎。习惯于铺设地毯,挂毯的欧美绅士家庭,很快就发现吸尘器对于改善室内卫生,预防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各家实验室还在根据几大经济研究所“未来的世纪是中产阶级崛起的世纪,是家庭生活电气化的世纪,是室外活动机械化的世纪”这一判断,大力研发家用电器产品。

    ----------

    在这一年,中国的联合化学根据德国拜耳在1872年的试验发现,也就是“苯酚和甲醛在酸存在下,能形成树脂状物质”,结合德国拜耳公司提供的一些试验资料,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宣布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材质:塑料。

    这种塑料被命名为“酚醛”,联合化学很快建成了利用煤焦油提炼并合成酚醛的生产线,并开始广泛应用于电气行业,成为最廉价的绝缘材料。

    酚醛的推出引发了一场工具革命。

    原有的木质,钢制材料,大批量地被低廉方便的酚醛替代。酚醛首先在中国,随后在德美,最后在整个工业社会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酚醛塑料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发展。联合化学在塑料上面获利之丰厚,也刺激了一大批工业实验室和化学公司乃至大学致力于煤基和油基新材料的研发,尤其是所谓“高分子聚合材料”的研发。

    -----------------

    在这一年,中华帝国皇室颁发了第一届“华夏皇帝奖”,也就是1906年度华夏皇帝奖。

    华夏皇帝奖下设数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社会学奖,经济学奖,文学奖,美术奖七大奖项,以华兴皇帝郑宇本人捐献的四千万华元为本金,以其投资所得为奖金,每年由十五名帝国科学院顶尖专家组成的评审会进行评审并公示,第二年的三月宣布前一年的获奖名单,每个奖项奖金高达二十万华元,远远超过了瑞典诺贝尔奖十五万瑞士克朗(相当于六万华元)的奖金额,且获奖对象仅限于中国籍,或长期居住于中国的定居者。

    这一奖项的推出轰动了世界科学界。

    对照着获奖名单,很多自恃水平更高的学者也开始转动了念头。

    中国五年发展规划中的引进海外高端科技教育人才计划,因此获得了更加强劲的动力。

    这其中,争议最大,却也可以说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时年二十九岁。

    之所以争议大,是因为他太年轻,而且移民中国只有六年,并具有以色列和中国的双重国籍。

    之所以最没有争议,是因为他1905年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光量子假说,在东西方科学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

    在中国,一切的疑问,在中国皇帝公开宣布“我为相对论所倾倒”之后,全都烟消云散。

    很多人都在猜测,按照中国的惯例,这位德国犹太人很可能成为中国科学界最年轻的贵族之一。

    果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很快就受封男爵,并被正式评选为帝国大学物理系教授,在中华帝国的科技史上,以受封的年纪可以排入前五名。

    -----------------

    不过,在这一年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中,说起对当时的局势影响最大的,却是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

    作为中德重点合作项目,也是两**工系统最高密级的合作项目— 人工合成氨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弗里茨?哈伯与中德两国的众多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建成了第一套实用性的工业化合成氨生产线。

    作为**的重要原料,硝酸盐一直以来主要来自天然的钠硝石矿。南美的智利因为生产钠硝石矿,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获得了难以想象的财富。而中**工业的爆发式成长,和中国从新疆青海的戈壁中发现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钠硝石矿有着直接关系。

    人工合成硝酸盐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歇。

    在郑鹰时代,自1890年开始,人工合成氨就始终处于最高密级,是国家最为核心的研发项目之一。郑鹰等人的思维一向简单而直接:既然硝酸根就是氮氢化合物,那就首先看看如何直接以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这种简单式的思维,却误打误撞合乎了另一时空人工合成氨的发展历程。

    1895年和1900年,中国化学家马定轩和法国化学家勒沙特列先后完成了理论计算,提出氮气和氨气可以在高压下直接合成氨。但在实验过程中,两边却都发生了爆炸。根据勒沙特列的实验结果,德国物理化学权威能斯特通过理论计算,提出合成氨根本不可能进行,勒沙特列也放弃了进一步的试验。

    在中国方面,郑鹰却坚决主张继续推动人工合成氨。

    道理很简单:他知道历史。

    不过,有充足的天然钠硝石矿做后盾,中**方对人工合成氨实际上并未投入过多精力。一直到1902年,中国方面才查明,之前爆炸的原因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中混有氧气,在高压下与氢气反应发生了爆炸。

    在德国,弗里茨?哈伯却没有放弃合成氨的努力,而他的努力也获得了德皇的支持。

    作为一个没有钠硝石矿,而国家又建立在军事力量基础上的国家,德国比中国更加渴望人工合成氨的成功。

    哈伯首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学条件。在实验中,他发现自己取得的某些数据与能斯特的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