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慢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官途 > 第二百八十九章 内外交困

第二百八十九章 内外交困(2/2)

  李维正点了点头道:“我知道,辛苦你们了,其实不止是你们,山东、河南和陕西那边也一样,大家都非常辛苦,我会适当补偿大家,不过不管再苦再累,都决不允许像东昌府一样,发生流民哄抢物资之事。”

    “属下知道,大家都有过经验,流民虽多,但绝对不会乱。”

    李维正的目光又投向了流民,虽然他也知道民众大量流失对燕王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能加速燕王的灭亡,但他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燕、晋的空心化将会弱化漠北的边防,李维正现在忧虑的是鞑靼和瓦剌两大蒙古势力对大明王朝的威胁,虽然这几天北方比较平静,但并不意味着边患就停止了,一旦蒙古人再度大举南侵,防守薄弱的晋、燕极可能就是他们的突破口。

    当然,对付蒙古人最有力的办法就是加快武器研制,以犀利的火器来压制蒙古人的骑兵,想到这里,李维正暗暗下定了主意,要加快武器的研制。

    这时,山海卫指挥使韩亭燕跑过来道:“大都督!弟兄们又查了一名燕官,好像是名知县。”

    他指着城池下一辆马车道:“就是他们一家。”

    李维正顺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只见马车前一名三十余的男子正向盘查的军官解释什么,在他身后是一名抱着孩子的少妇,马车里还有两个孩子正伸长脖子张望。

    李维正忽然有了兴趣,便道:“走!看看去。”

    千户官正在盘问这名燕地的知县,忽然见大群官员簇拥着李维正过来,他连忙上前施礼,“属下参加总兵大人。”

    这是辽东军的习惯,总喜欢称李维正为总兵,李维正笑着摆了摆手,他又对这名表情极不自然地知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县的知县?”

    这名知县的脸颊一阵抽搐,辽东的总兵是谁,他当然很清楚,他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了大明王朝权倾一时的李相国,他擦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战战兢兢道:“回禀相国,卑职叫做杨春,是永平府乐亭县的知县,带家人逃难来辽东。”

    “逃难?”李维正一指别的流民笑道:“别人是因为税赋太高难以承受,所以逃离家园,你是因为什么?”

    杨春叹了口气道:“燕王府以洪武二十五年的黄册向我们县下达了一万四千石的税赋,可是我们县已经逃亡人口一半以上,哪里可能办得到,不仅如此,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四千石粮食也被流民一抢而空,卑职不走,只有死路一条,只好跟着流民一起逃亡到辽东了。”

    “原来如此!”李维正久在辽东,他也知道永平府的几个知县都不错,官誉很好,可以重用,正好辽西走廊利用这次逃难的民众成立了四个县,官员尚缺,他便笑了笑道:“就不知杨知县是想为民,还是愿意继续为我大明效力?”

    杨知县听出了李维正话中有话,他立刻躬身道:“卑职愿意为大明效力。”

    李维正微微一笑道:“那好,我任命你为锦西县县令,先上任,再向吏部备案,然后按照大明朝的吏法,在辽东和京城里的报纸上公布你的家产。”

    杨知县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他一路北上,最害怕的事情上就是朝廷会追究他曾为燕官的经历,可李维正现在不但不追究,还继续重用他,他双膝跪倒,声音哽咽道:“卑职愿为相国效力。”

    北平燕王宫,燕王朱棣正在和他的谋士韩潞、吕思远二人商量流民潮的应对之策,流民潮的压力使燕王朱棣已经几天失眠了,各地报上来的数据让他触目惊心,才短短半年时间,逃亡的流民就占了他治下民众的四成,如果再不加以控制,他就真的要成孤家寡人了。

    还有财政状况的恶化,到明天春天,他的二十万大军可能就无法养活了,严峻的局势、内政外交的双重压力使这位曾经雄心勃勃的王爷明显地苍老了,头发已经半白,还有无节制的纵欲生活也使他的精力和生命力双双衰退了,他其实才四十出头,可看上去却似五十岁的老人。

    现在朱棣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军师能够回来,为此他专门派特使去京城和李维正谈判,希望能赎回道衍,可他的要求却被李维正断然拒绝,谁也不知道道衍大师被关在哪里?如果知道,他朱棣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把军师救回来,现在只有军师才能挽救他的危局。

    “两位先生,眼前的局势你们也看到了,我不想再多解释什么,我希望你们能拿出切实有效地措施,制止住流民潮的扩散。”

    韩潞和吕思远对望一眼,这件事他们都仔细考虑过,尤其是韩潞,曾经担任过县丞,对底层百姓的疾苦和吏治的弊端了解得比较深。

    韩潞沉吟一下,先道:“殿下,属下以为发生流民潮的根本原因是出在税赋上,民不堪重负,若非如此,一般人也不会背井离乡,至于南朝的分田减税,那些并不是主要原因。”

    朱棣眉头一皱道:“我以为五税一其实并不算盘剥,民众何以承受不住?”

    韩潞叹了口气道:“殿下,五税一只是殿下定的名义税赋,可实际上要养活衙役、知县要养活师爷,还要养家糊口,这些钱从哪里来?就凭知县那点微薄的俸禄,可能办到吗?所以百姓们实际上承担的是五税二甚至五税三,再加上今年河北大旱,但税赋征收依然按去年的量来实施,老百姓们怎么可能承受得住,只有逃亡一条路了。”

    朱棣低头不语,半晌才无奈地道:“可我担心减了税负,我的军队就无法养活了。”

    “殿下也不必降税,只要拿出雷霆手段来进行吏治风暴,打击百姓五税一以外的负担,这样就能立竿见影。”

    朱棣心中暗暗叹息,如果那样做的话,岂不是把这些官员全部逼走南朝,手下没有了官员,他又怎么控制燕晋二省,而且他也想到过军队屯粮,便可减轻百姓负担,可这也是明年的事情,却解不了燃眉之急。

    这时吕思远开口道:“殿下可能最忧心的是二十万大军粮草不足,怎么熬过明年春天,对吧!”

    朱棣精神一振,还是吕思远务实,一句话便说到了点子上,他连忙问道:“不知吕先生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殿下,我的建议是向朝廷妥协,让出河北、山西两省的官员任免权,同时将世子送到京城为质……”

    吕思远的话没有说完,朱棣便连连摆手道:“这怎么行!把官员任免权让出去,不就是实际让出了这两个省吗?”

    “殿下请勿燥,听微臣说完。”吕思远微微一笑道:“我们的目的是要换取贸易的可能,今年南方大熟,粮价便宜,我们便可以从南方购粮,以解燃眉之急,至于地方官任免权,只要我们军队实际控制住两省,就不怕他们翻天。”

    旁边的韩潞冷笑一声道:“吕先生想得天真了,你认为李维正会给我们养活军队的粮食吗?”

    “一定会!”吕思远肯定地说道:“以朝廷现在的实力,进攻河北不成问题,可他为什么不打,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他是担心北方蒙古人趁机南下,所以他也想稳住河北、山西的局势,只要我们表现出诚意,我想李维正会答应的。”

    韩潞还是坚决反对,他起身跪下道:“殿下,世子是藩国之本,怎能再送回京中为质,要送,就送高熙去。”

    说到这里,韩潞狠狠地瞪了吕思远一眼,这明摆着是吕思远想借刀杀人,想改立高熙为世子的卑劣手段,燕王也犹豫了,现在危机四伏之时,他也不想轻易改换世子了,他现在已经发现,自己的手下以邱福和朱能为代表,分裂成了两派,朱能支持长子高炽,而邱福支持次子高熙,他们日日争吵,如果一旦改立世子,必然会造成大乱。

    他沉思片刻,便断然道:“不要再争了,我已作出决定,可以让出官员任免权,但世子不能去,让三子高燧进京为质。”

    启元元年十一月,燕王派特使韩潞抵达了京城,而此时李维正也从辽东返回了京城,经过几轮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燕王以书面形式公告天下放弃称帝的野心,其次山西、河北两省的官员由朝廷任免,燕王不得干涉,且税赋也和朝廷一致,实行十五税一,所收税赋可以交与燕王养兵,不足部分以贸易方式解决,同时,燕王第三子朱高燧赴京城为质。

    达成了协议后,燕晋两地税赋立降,地方官大换血,流民潮也渐渐地止住了,但为了实际控制两省,启元元年十二月,燕王命次子高熙率军八万出任山西都督,镇守太原,大将邱福为副将,谋士吕思远也一同前去辅佐。